序
同性恋,这个词所有人都不陌生,但更多的人是带着有色眼光,视他为贬义词,这个人群所具有的少数、弱势的特点也让很少的人能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
第一次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同志”,是在2007年的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我的一位同事在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向我吐露了他的性取向,也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和“同志”近距离接触,向朋友一样交谈,而在交谈中,我知道了张北川这个名字。
初印象
由于了解到了我这位同事心中的苦闷与真实的感受,我开始从网上搜索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其中张北川这个名字的信息,是最多的。
张北川,中国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马丁奖得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顾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等头衔。《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编委、《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编委、 《临床皮肤科杂志》特约编委、 《中华性传播感染杂志英文版》特约编委等。是5种皮肤病国内首例报告者,是一些疑难罕见病治疗的国内首位引进报告者。1994年出版我国有关同性恋首部理论专著《同性爱》。众多的头衔和身份足见其在男同性恋艾滋病方面的权威性。种种事迹数不胜数,也让我对这名青岛的防艾斗士肃然起敬。
辛酸路
一直到2011年,我所在的公司生产的产品是国内先进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这个契机让我一下子投身这个我认为是对这个世界有益的事业当中。通过和一些男男NGO小组人员的接触,对这个人群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张北川的名字自然是缕缕出现,我才了解到我所知道的那些成就的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从1999年4月开始,他所在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撤掉了性健康中心门诊。在院领导看来,艾滋病研究“纯属不务正业”。与此同时,张老师还失去了在医学院教书的资格。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张老师始终坚持他的研究,并且笑呵呵的。张老师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2000年获国际艾滋病领域著名奖项英国Barry-Martin奖,他用全部所获得的奖金创办了男同性恋艾滋病干预杂志《朋友通信》。这本杂志最多达到8600份发行量。美国专家在中国北京300位同性恋者调查中发现有49%的人看过《朋友通信》杂志。
接触
2011年,我负责公司山东省的业务,青岛,这个张北川老师所在的城市,当然是我的第一站。当时我们联同山东省疾控与山东公卫的一名教授合作,在青岛做了一个HIV唾液快检的研究项目,当时项目的实施的主要点,就是在青医附院的艾滋病与性病门诊的李秀芳大夫,通过了解,李大夫正是张北川老师的学生,也是他的助手。再加上之前与青岛市艾协的主任,张老师的爱人—储全胜老师的接触,我终于有了接触到张老师本人的机会。我随即送了两盒产品给张老师。
第二天他就打来了电话,记得当时我知道是张老师的时候,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张老师的声音,给我的印象是:平缓而有力,条理清晰,很亲切。他已经把产品交给了他信任的NGO小组的负责人,他说这个东西还是要男男人群用过了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电话着实触动了我,没想到张老师如此平易近人,对小事也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这让我很感动。在后来的接触中,张老师一段这样的感概让我不禁感到有些悲凉:“哎,我可能是年纪大了,以前干工作休息很少,也不觉得累,现在不觉得怎么干,身体就明显感觉不行了。”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朴实、精干、有些苍老的青岛老人。
《朋友》停刊
《朋友》创刊12年来,在反对社会歧视等方面,起到了领头羊和破冰的作用。《朋友》每期发放1.5万份,需要资金50万元,为双月刊,主要面向男同性爱群体、艾滋病患者及卫生界、相关学术研究方面、媒体等人士。从今年开始,《朋友》的赞助方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把在中国的工作重心转向青少年性教育,不再为《朋友》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朋友》停刊。虽然这些年间因为资金问题也停过,但是这次似乎有些不同了。张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男男人群的问题不能只依靠这份杂志,还要靠人群自己的觉醒。多年前很多同性爱者不敢公开身份、更没有公开的社团,而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社团志愿者和工作者,这是很让人欣慰的。这些成果正是《朋友》创刊之初所要达到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朋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张老师最后说道:“停了也好,我轻松了,多年来的‘过劳’状态也结束了。”
结束语
张老师目前还在为了男男同性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我衷心的祝福这位略显苍老的老人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向伟大的防艾斗士再次致敬。